今年在松节油中写了不少东西,有一个反思就是:如果写的这么多东西自己都不去实践,只是在头脑中过了一下,浅浅的获得了智力上的愉悦和谈资,那么显然是肤浅的。
所以我会逐渐尝试把对自己有启发的事情写在沉思录,然后在松节油中记录自己的实践心得,避免成为嘴炮型选手。
在产品沉思录的 Vol.20220515:约束之下,才可以拥有无限的自由 ,这期内容中。吉姆柯林斯提到了自己日常 log 工作记录的习惯,其中包括:
- 日常工作的小时数及任务
- 当日创造性小时数
- 当日情绪
这样的好处是,log 久了之后,就可以来「调试」自己。因为我们单靠意志力是很难改变行动的,而缺少 log 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如何。
我尝试了大概两个月,除了周末,每天都会写这么一些简单的 log,其中包括:
- 当日的情绪如何(分为 low、mid、good)
- 当日的事情,从早到晚进行 log 一些概要,同时还有一些简单的感触
- 当日创造性的时间

通过 log 了一段时间的数据,有一些具体的感受。
- 大多数日子都是 mid,good 和 low 并不太多,但是印象深刻的却是 low 的日子。
- Good 的日子多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是创造性时间超过 2 小时的日子,另一种是和老朋友/家人出去闲聊吃饭的日子。相反那种「意外惊喜」,如被华为应用市场推荐这种事情,并不能影响当日的情绪。
- Low 的日子特征很明显,就是被许多琐事打断,比如一边开着微信加人开通小报童,另外处理 flomo 的客服,顺便还要提交新版本,这时候每件事情的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而且心神不宁,继而产生拖沓的状态,甚至会逃避去刷即刻。
- 在当下你会觉得无比清晰地事情,如果超过一天不去 log,就会想不起来。很多时候我都是靠项目管理软件和聊天记录来回溯昨天干啥了,大脑真靠不住。推而广之,如果没有这样的 log,恐怕完全不知道上个月自己在干啥。
- 经过一段时间 log,你会发现时间很容易就被侵蚀。一个意外的电话,一个客服的问题,一个突发的 bug。想保护好自己的时间真的是需要「努力」的事情,随随便便的任事情发生,最终会像黑洞一样吞噬掉大量时间。
- 我们太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别把时间安排太满,因为一定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而且每天创造性的时间能有 2 小时就不错了。情绪最差的那周发现基本上每天都在忙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或者给之前的自己擦屁股,完全没法进入创造性时间。
有了 log 就能调整状态了,所以下面是自己测试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