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开始,基于归纳推理逻辑学实用主义,特别是概率论的,对奥卡姆剃刀的知识论解释,开始在哲学家中流行。

奥卡姆剃刀


认为“说明应当尽可能简洁单纯”的主张,主张把无用的说明剃掉,因而得名“剃刀”。

中世纪后期登场的奥卡姆认为共相不存在。他认为彼此独立的个体存在,但并不认为将其总括起来的“人类”这样的共相存在。

探求一个一个的个体是重要的,但人类后来想出的“动物”“人类”等词语本不存在于自然界,因此无须围绕它们进行思考,无用的词语应当用剃刀剃掉,这样的思维方式称为奥卡姆剃刀。

长久以来,哲学被置于神学之下,有“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之说。然而主张用剃刀将共相剃掉的奥卡姆认为,理应一直合理的哲学应该与主张“人类”这样的共相存在的神学切割分离开来。

奥卡姆剃刀这样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渐渐脱离神秘主义,开始理性思考事物。

<aside> 📌 而以思考本身为主体的近代哲学拉开大幕。

</aside>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于强调我们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到月亮不要联想到地上霜,不要随意加上个人情感与猜测,而且人特别容易被语言左右,所以要尽可能简单扼要说出实在事物(关于语言与思维问题,是另一个大问题了)。

奥卡姆的剃刀原则是为了获得更自由的意志,这在当下成了我们很多人提倡的“断舍离”的源泉。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奥卡姆的剃刀原则有着更深刻的目标,即为了安放人与神的关系。奥卡姆的威廉是虔诚的基督徒,由于当时天主教腐化严重,所以他的目标是维护基督教的神的自由与力量,他认为身为一个人最核心的目标是自由,要想自由必须“断舍离”,但是自由意志必须以上帝为终点,他说:

意志除非以神为最高目的,否则在指向任何东西的时候,难免会有忧虑与哀愁。

就是说我们自由一定要有界限,这个界限就是上帝。如果你指向外界其他,都会随着外界一切的变动而起伏,你永远活在担忧和哀愁中,永无止境的欲望会让你永远得不到自由,所以唯有上帝的永恒可以承载。

而当下的很多人不能理解“断舍离”的本质是为了“清心见性”,唯有在宗教的宗教的背景下才可以说清楚何为“断舍离”,所以他们经常坚持不下来,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断舍离终极目标“是什么而盲目追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