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每年都会逛一次动物园。作为一个(伪)动物摄影爱好者,动物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而同时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同好奇如何设计一栋建筑乃至一个城市,我也好奇如何设计一个动物园。
兴致昂扬查阅参考资料和专业书籍,大至从动物园如何整体规划各物种展区,小至如何设计一个两栖动物的水族箱,到头来,发觉了解到的只不过是皮毛中的皮毛。将一个学科(国外有动物园设计学科)压缩至一篇文章,更是妄想。
不过,号称动物园行业圣经,于 1968 年纽约动物学会会长威廉姆 · G · 康韦发表的文章《如何展示一只牛蛙》,给我许多启发。尤其是它以小见大,从如何展示一只牛蛙来挑明传统动物园转型到现代动物园所要面临的设计挑战。
我认为,了解这些挑战,才能真正了解动物园在广义上应该如何设计。
长隆飞鸟乐园两栖馆备受好评,也有一只牛蛙,但展示水平达不到《如何展示一只牛蛙》中理想状况的 1% 吧。
不可否认,动物园是有原罪的地方。当我们逛动物园时,看到动物们在牢笼里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很难不批评、责难,甚至抵制动物园。动物园缘何如此设计?须知过去,才能面向未来。所以,绕不开动物园发展史。
提到保护就不得不提大熊猫。你知道吗,大熊猫已经不是濒危物种,降级为易危了。
<aside> 💡 其实,展览时代和保护时代的本质区别,也可从它们的英文用法来理解:
动物展览的英文单词是 menagerie,意指动物收藏与展示。而我们熟知的 zoo,源于古希腊语 zoon(有生命之物),后演变为 zoology(动物研究)或 zoological(动物学)的缩写。所以,如果你仔细留意国外动物园的名字,会发现它们有的叫 zoo,有的则叫 zoological garden 或 zoological park。
</aside>
上述三种时代并非严谨的学科分类,只是我按个人理解划分。
你可能会问,既然当今已进入保护时代,为什么国内绝大多数动物园都给人一种陈旧落后,不堪入目的感觉?我有两个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