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卷化,是经济必然走向危机的另一种说法。问中国怎么走出内卷,其实是在问,中国能否避免危机。所以,要理解内卷的必然性,就需要理解经济走向危机的必然性。而要理解经济走向危机的必然性,就需要从我国经济史的角度去分析。
首先讲一个基本结论。1996年之后,我国经济曾经两次面临危机,缓解这两次危机的方法,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也决定了中国经济走向危机的基本方式。所以要理解中国经济,就得从这两次危机讲起。
我分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1996年危机、解决方法和后续矛盾。第二部分、2008年危机、解决方法和后续矛盾。第三部分、当前经济的基本情况。
【这篇文章是我2016年底写的一篇文章的下半部分。这次更新了一些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文章并未对2016年之后的供给侧和去杠杆做详细分析(不过从数据看影响不大),这是不足之处。】
一、1996年危机
一个商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三种去向: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用于日常吃喝玩乐,这就是消费。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用于生产或扩建厂房,这就是投资。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就是出口。当然,我们也会买国外的产品,所以计算出口的时候会把进口和出口抵消,算净出口。
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者的总和用货币来计量,就是GDP。
一个商品,如果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当大规模的商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出现了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又叫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
生产相对消费出现过剩的事情常有发生。前段时间全球多个国家奶农倒牛奶,就是因为市场过度竞争,导致牛奶大规模过剩。当然,除了倒牛奶,生产过剩还有很多其他体现,比如让卖不出去的苹果烂在地里。
1996年的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这种过剩。当时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产能利用率可以简单理解为机器利用的程度。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就是产能过剩,低于75%就是产能严重过剩。按照这个标准,1996年的产能过剩已经很严重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时很多企业都处于破产边缘,只能通过不断倒腾资金,来维持现金流不断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外贸进一步下降,更多的商品卖不出去了。到了1998年,商品库存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产能过剩更严重了。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经济一定会出现危机。当时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国家经贸委的赵晓甚至破天荒地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大萧条的历史会在中国重演吗》。把中国经济和大萧条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在之前压根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当时经济形势确实是岌岌可危。
但是1998年的生产过剩,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危机,反倒是在之后几年被逐步消化掉了。
二、危机的缓解
我们之前说过,经济危机体现为商品卖不出去。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逻辑就是,我只要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了,经济危机就暂时过去了。所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可以延缓经济危机:一是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二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把商品卖给以前不买的人。
1998年之后,我国就是通过“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开拓海外市场”,来延缓经济危机的。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延缓,而不是解决。
深挖国内市场。1998年之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深挖国内市场,其中最典型的是房地产市场。1998年之前我国基本上没有住宅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商要死不活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是福利分房。1998年的时候,为了刺激消费,缓解危机,国家终止了福利分房。也就是在这一年,庞大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这个市场具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辐射冶金、化工、水泥、建筑、建材、金融、水电煤、保险、物业等众多行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一方面消化了大量重化工业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高房价的种子。
开拓海外市场。2001年前我们出口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国家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我们产品出口。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这些限制大幅降低。也就是从这几年开始,我们外贸订单大幅增加,国内产品潮水一般涌向世界。这消化掉了巨量的轻工业过剩产能。外贸订单增多,现有规模不能满足海外需求,资本家又扩大厂房,购买更多的设备,进一步带动重化工业的发展。而资本的发展必然要求雇佣更多的工人,这又带动了城市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在内外两个新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和出口的带动下,经济迅速走出阴影,形成了“外贸-投资”双驱动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循环,这两个循环的有效运转,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三、两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