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筆者個人閱讀完這篇↓由網友不會冷(下稱原Po)針對標題一問所創作之科普圖文的見解,建議在閱讀前先去原串觀看↓
先說結論:筆者認為原Po的推論完全錯誤。理由如下:
這是原Po的原圖 ↓
這是將深度經過套色處理的海底地形圖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綠、黃、褐色為陸地,顏色越偏暖色系表示海拔越高
藍色為海洋,顏色越偏深藍表示水深越深
在震源東加島-台灣之間,海嘯波在進入深水區前,要先越過重重的淺水區
在震源東加島-日本之間,反而是相對深水的區域(只有零星的海底丘陵)
把兩圖取相近的區域套疊如下圖後可以明顯的看出,原Po在推論之前,引用了不正確的水深。 [註] 因兩圖使用不同座標投影方式,故本圖並未完美套疊
紙張與凸透鏡的距離必須恰為焦距,光波才會匯聚於一點
(日本有剛好位於那點嗎?)
光波匯聚於一點時,其他區域反而沒有光線。
(假使真的是凸透鏡效應,而且日本的某地剛好在聚焦的焦點附近,那麼在日本應該觀測到一個局部的大波高區,且周圍反而會是低波高區。但本次海嘯,日本本島南岸的預估波高幾乎都為1m上下,實際波高也未逾此範圍。
若看完前段尚有疑慮,可以在原Po的圖上找找沖繩的位置。位在原Po所謂「深水區」大後方的沖繩島群,部分地區發生了超過1m以上的海嘯,足以佐證原Po的推論並不正確。
那麼,符合事實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