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猴用他們大大的雙眼與超聲波的聽力來收集環境中的資訊,牠的大腦需要整合這些資訊、再結合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何時對牠的獵物下手會有最大的成功機會。這種「坐等策略」(sit-and-wait strategy) 一點也不消極,而是動物獵食者能在多變的環境中生存的關鍵。當然對人類來說也很重要,對這部分決策功能的損傷,可能會導致淡漠症候群(Apathy)或是衝動控制疾患(Impulsivity)。

實驗設計

受試猴前方會有螢幕,螢幕會出現數個點,點的數量會隨著時間增加,牠可以根據螢幕上的資訊決定什麼時候按下按鈕「出手」,而當按鈕時螢幕上的點愈多,牠再該次得到獎勵的機會也愈大。所以理論上來說在每一次測驗中猴子等得愈久得到的獎勵愈多,然而這裡有個 trade-off 是,每輪的時間是固定的,如果每次試驗等的時間都太久,最後該輪能夠完成的試驗就會很少,最終得到的獎勵可能有不多。

Untitled

研究人員認為猴子應是基於兩種類型的資訊來判斷按下按鈕的時機:

Untitled

研究人員藉由觀測猴子fMRI的腦區活動訊號,發現基底前腦(Basal Forbrain)是「即時資訊」的整合區域。而背縫神經核(Dorsal Raphe Nucleus)負責透過與基底前核的互動整合環境資訊。

基底前腦是神經傳導物質乙烯膽鹼(Acetylcholine)的主要來源,研究人員加入阿茲海默症藥物 Rivastigmine 乙烯膽酶抑制劑,減少大腦中乙烯膽鹼的分解,增加乙烯膽鹼在大腦中的濃度,他們發現這造成了猴子等待時間的縮短。

Untitled

另外,背縫神經核是另一個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etonin)的來源,研究人員加入憂鬱症藥物 Citalopram ,增加了血清素在大腦中的濃度,發現了猴子等待時間的增加。

Untitled

資料來源: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2)00104-X?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96098222200104X%3Fshowall%3D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