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紀錄那些靈光一閃的關鍵字句
- 漫遊容易致使我們從現實抽離,進到過去或未來的「想像」,錯過了眼前的美好,而這才是最該在意的事物。
- 新事物會被視為「危險威脅」,人們更傾向於將這些新東西「建立關聯」,與以前認知的事物做對比、進行比較。p.141
- 漢娜鄂蘭:「我們需要理由,不是為了真理,而是追求意義」
- 「邊界擴展」:將未知的事物與「已知事物」做出連結,並且擅自為缺失的部分補齊,以便找出連貫性與意義。替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模型」感到更加篤定。(類似假說 → 觀察、實驗 → 驗證的過程)
- ⭐ 不將花朵視為「有意義的花」,將其視為色塊、具有邊界與形狀的物體,這是一種佛教修行者的修練。先不要歸類,不要貼標籤,僅僅是「純粹的觀察」而已。
- 一旦熟悉了怪異,怪異就變成了正常。
- 「探索模式」和「利用模式」(p.168):第一印象是「探索模式」,接下來是利用模式。初次見面時,這時會建立一個「新的模板」,之後會在這模板上「編輯修改」,而不會做整個「翻新」處理。不像我們以為的「總和印象是多次印象的平均」,第一印象的權重遠比其它次來得重要。
反芻式思考和廣泛式思考
關於冥想,好處與壞處…?
-
沉浸、觀察與快樂(11章)
沉浸 — 心流體驗,快樂的體驗
- 我們很難(或者說做不到)「見月只是月」,聯想勢在必行。
- 主觀的體驗品質 — 感質。
- 除了物理性的體驗(類似客觀數據呈現),感受到表面感官以外的感受,其感受的品質,就是感質。
- 分心會影響當下體驗的品質,尤其是「類似行為」的活動,一邊讀書一邊聽電子書,兩者都是閱讀,在大腦是重疊的區域,任一者的體驗都會變差。
- 快樂
- 想得少一點,想得好一點。
Think Less, Think Better.
體驗品質與可用的精神資源成正比。
- 人類天生很有創意,只是日常的「精神垃圾」佔據心思,奪走我們這個與生俱來的天賦。
- 正念冥想,讓我們回歸「自身體驗」整合的好方法。重回自身感官與想法的掌控,不帶批評的感受一切,減少成見,只專注在當下。
-
正確的場合,用正確的「心智狀態」(12章)
心智狀態的「探索」與「利用」模式
- 提升創造力
- 很有效的方式是減少精神負荷、降低壓力和少一些反芻性思考。
- 創造力與好奇心是「一體兩面」的,其一是向外輸出,後者是向內探索。
- 思緒漫遊與無聊
- 思緒漫遊時,腦中是有「任務標記」存在的,有個任務要做。沒任務的時候,就會變成「無聊」,而不會成為漫遊,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 雖然知道會漫遊,但我們無法掌控漫遊的想法
-
小結 —
如何改善心情,保持正念察覺?
摘要140
【摘要140】開始分心就是開始變強了
完整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