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设计
山崎亮的《社区设计》是我一直爱给做社区的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其中有一句关于他给家岛的定位:**我们要一个「一百万人来一次的岛」,还是「一万人来一百次的岛」?**这句话放在流量稀缺的今天,对于许多社区来说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如果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激发了我对社区和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社区设计》应该激发了重新思考和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会精心设计一座公园,但是却不会考虑周边的环境如何,虽然公园设计的精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导致这座公园丧失了原有的生机(想想现在许多新城区就是这样)。而山崎亮在设计公园的时候,除了规划本身,还会考虑如何「运营」公园,比如结合周边社区的社团,来决定如何设计公园的舞台,这样就巧妙地把社区的人融入到了公园里面,也让他们参与到了公园的治理中,公园荒废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
现在有了简体中文版,推荐大家购买阅读。下面是一些网友的摘录(抱歉记不清作者是哪位了 -_- || ),
- 社区追求归属感。社区应当有本地居民自建,自下而上涌现,而非自上而下设计。
- 社区应当回答:我们以什么样的角色、什么的方式参与社区事务?社会改变,可以是自下而上吗?
- 社群培育是社区设计的核心。
- “集体性与主体性并不矛盾,之间的微妙之处在于,主体性是基础,集体性基于主体性构建,反之则不成立”
- 社区,就是政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人与公共资源的关系,这些才是政治的核心要义。
- 社区营造亦成为日本颇具特色的地区治理模式。或许,在不远的未来,「社区」将成为一种方法论。
- 如何透过设计提高社群的力量?该怎么制造人与人互相合作的机会?
- 生活的一切问题都是共在(coexistence)问题:没有一种幸福属于个体事物的存在状态 —— 幸福是一件事情,一件属于共在状态的事情。
- 「日常」让我们联系在一起。走廊,让我们能随机看到一些东西。每个不同的同行者的经历、经验、情感的重叠,产生了关于空间的流动认知。
- 在生活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更需专注当下,回归日常,寻找更多有趣的连接,而社区将赋予我们新的契机,去遇见,去经验,去感受。